1、種子處理
播種前5天將種子用0.5%高錳酸鉀溶液浸泡1小時,沖洗后用冷水浸泡48小時,撈出后放在溫暖處,保證濕度和翻動,到種子有30%左右裂嘴時播種,出苗率在90%以上。
2、營養土的配制
將黑沙壤土60%、農家肥25%、爐渣8%、0.2-0.3毫米細沙6%、硫酸亞鐵1%,過篩后充分混合拌勻,達到手握成團落地能散的程度,堆放1-2天即可。使營養土呈中性或微酸性。
3、作床、裝袋、播種
首先在苗床內整平土地,床底鋪2厘米厚的爐渣(過篩),將營養土裝入直徑8厘米、高14厘米的塑料容器袋中,袋要裝實,裝好后整齊的擺放于床內,空隙用細土填滿,擺完袋要灌一次透水,待4月末將處理好的種子播于營養袋中,每袋4-6粒,播后袋口覆細沙0.3-0.5厘米厚,稍加鎮壓,覆一薄層鋸末。為了保溫保濕,出苗整齊出苗快,播后覆蓋塑料薄膜,7-10天基本出齊,撤膜時要選無風半陰天為宜,撤膜后最好灌一次水。
4、苗期管理
①灌水:播種后到出苗前前要保持床面濕潤,噴水量以濕透表土為宜。苗木生長初期,隔4-6天灌次透水。
②除草:為使床面無雜草,播種后出苗前用1:600倍果爾藥劑進行化學除草,全年噴3次,滅草率達90%以上。
③防治立枯?。褐攸c是把住三關,即種子消毒關、土壤消毒關、幼苗出土后管理關。種子消毒用0.5%的高錳酸鉀溶液浸泡1小時后,用清水沖洗;土壤消毒用0.5%的高錳酸鉀溶液在播種前一周進行床面噴撒;幼苗出土后每隔7天噴一次1%硫酸亞鐵(或甲基托布津、多菌靈),共噴3-4次。
④間苗:幼苗出齊一星期后,間除過多苗,每一容器保留3株壯苗,間苗后要隨即灌水。
⑤防寒:11月初進行覆土防寒。覆土厚度一般高出苗梢10cm。
一、育苗地自然條件
育苗地選擇在毛烏素沙漠南緣,榆林市神木縣水磨河林場苗圃地,東經
109°42′,北緯38°14′,年平均氣溫8.1℃,極端最低溫度-32.7℃,極端最高溫度38.6℃,全年日照時數2928小時,10℃以上活動積溫3208℃,年降水量438mm,無霜期151天,土壤為蓋沙黃土地,ph值7.2。
二、育苗技術及管理
(一)苗圃地選擇
苗圃地應選在交通方便,水源充足,排水良好,地勢平坦,光照充足且勞動力富余,便
于管理的地方,土壤以ph值6.4~6.8的沙壤土為宜。
(二)施肥整地
為了提高造林成率,我們現在主要以培育樟子松容器苗為主。為了便于裝袋,避免病蟲害的發生,并減少雜草,通常從靠圃地近一點的地方運回較干的干凈沙壤土裝袋。運土時要根據育苗多少,計算用土方量,并倒在便于裝的合理位置。一般育樟子松所需容器袋規格為9×18cm加高壓塑料袋,整床以充分利用土地并便于管理為原則,一般床長10—15m,寬1—1.2m,深14—16cm,床面必須平整。裝袋前應將肥料按2.5kg硫酸亞鐵/5kg過磷酸鈣/1m3土的比例將肥料攪拌后均勻撒于供裝袋的土堆上,然后用鐵篩(過料篩)將土和肥料過濾后即可裝袋,裝袋時一定要將袋裝滿并整齊地置于平整的床面上,每擺4—5行袋需用木板將所裝袋用力擠緊且必須使擺袋后的床面仍然平整。灌水渠道距苗床口以1m為宜且應不高于床面,以防止灌水時沖涮床口種苗,并利用此地作為道路以備出苗時方便。
(三)種子處理
在播種前4~8天用冷水浸種24~30小時后去雜質,并將種子撈出再用0.5%的高錳酸鉀溶液浸種2小時后撈出種子,并用清水洗凈置于溫暖的地方拌沙或直接將種子裝入麻袋內,并每天保持用清水沖洗兩次催芽,如果為了加快催度,也可將冷水浸種改為溫水浸種(水溫以手伸進去感覺熱但不燙為宜,)同時可利用塑料布覆蓋種子以提高溫度,但要經常攪拌種子,溫度過高時必須將塑料揭去,以防溫度過高燒芽,待有1/3—1/2的種子露白時即可播種。
樟子松種植一般采用穴植法。但有些地區采用縫植法效果好,濕土不離坑,保墑,減少挖土和回填工序,栽植效率高。近年來,樟子松座水、覆膜抗旱造林技術的采用,大大提高了造林成活率。樟子松苗木根系纖細,易于風干,根系斷傷后不易形成新根,即使土壤中水分充足,栽植后仍不易成活,這是不前生產上許多地區造林成活率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保護好苗木根系對提高造林成活率是一項極為重要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