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據我了解如下:根據示溫涂料變色后出現顏色的穩定性,可以分成可逆型示溫涂料和不可逆型示溫涂料;又可根據涂層隨溫度變化所出現的顏色的多少分為單變色示溫涂料和多變色示溫涂料。當受熱到一定溫度涂層顏色發生變化,顯出一種新的顏色,而再冷卻到常溫時,重新又恢復到原來的顏色,這種涂料稱為可逆型示溫涂料;如果冷卻到常溫時,涂層顏色不能恢復到原來的顏色,則稱為不可逆型示溫涂料。隨溫度上升,涂層在某一溫度范圍只出現一種新的顏色,此類涂料稱為單變色示溫涂料;如果隨溫度上升涂層在不同的溫度階段能出現2種以上的新的顏色,則稱為多變色示溫涂料。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所幫助。望采納!
高溫涂料功能性很多,其中以有機硅耐熱涂料應用最為廣泛,因為有機硅樹脂的Si—O鍵與無機硅酸鹽相同,有很好的耐熱性和耐久性,同時有機硅樹脂中又含有Si—C鍵,具有有機化合物的可溶性和絕緣性,兼具無機化合物和有機化合物的特性。純有機硅清漆可耐200~250~C以有機硅樹脂為基料加人金屬粉、耐熱填料、玻璃料配制的涂料可耐溫300~700℃。
熱敏材料有種杯子上就有看顏色就可估計水溫
當然熱敏材料有很多種,我說的是會變色的熱敏材料
這其中也有可逆與不可逆的
四碘合汞酸銀的化學式為Ag2[HgI4],是一種比較常見的熱敏變色材料.有兩種變體,α變體.黃[icon1]色四方晶體.在50.7℃時轉變為紅色立方晶體的β變體,冷卻時又恢復原色.所以可以根據其顏色的變化推測其所在環境的溫度,變色溫度在40-50度之間.一般用硝酸銀溶液和四碘合汞酸鉀溶液制取,我的路線則是用碘化銀和硝酸汞,效果一樣.
一、變色杯,顧名思義,就是會變色的杯子.在杯子的表面有一層特殊的材料,在受到溫度變化或者光線變化的情況下,顏色發生變化.現在市面通常所說的變色杯指“感溫變色杯”,當倒入熱飲或冷飲時,杯子外表面圖案隨溫度變化而變化,展現出另外一幅圖案或色彩,讓人感覺很神奇,也很趣味!所以變色杯有人又成為”魔術杯”.加熱水的變色杯
二、變色材料通常使用的溫度段分為7度、10度,17度、22度,27度、32度,35度,39度,43度,60度.這些溫度指的是常溫下,向高溫變或者向低溫變的臨界值,完全變化還是有個溫度區間的.三、
1、變色杯按變色溫度來分,分為冷變色杯,熱變色杯.一般冷變色杯(冷飲杯)選用7-17度做冷變色杯,低于這個溫度就變色;而熱變色杯(熱飲,熱咖啡,熱水)一般選用43度變化的變色材料,高于這個溫度就變色.
2、變色杯按杯體材質的不同,分為陶瓷變色杯、玻璃變色杯、不銹鋼變色杯,塑膠變色杯.當然這里面各杯胎的材質也有很多分類,如陶瓷就又分為:新玉瓷,高溫高白瓷,鎂質瓷,普通白瓷,色釉等,質感和價格都有不同.
3、變色杯按功能的不同,分為變色音樂杯和變色玄機杯、變色涂層杯(用于熱轉印相片),變色錄音杯,變色繪彩寫字杯,變色蠟燭杯等.
4、按變色面積不同,分為半幅變色杯、全幅變色杯,全變色.全變色杯指整個杯子外側都可變色(包括手柄)四、
1、變色杯基礎原理:變色杯之所以變色,是因為杯子的變色涂料里面的一種材料:變色微膠囊,會根據溫度變化產生顏色變化,這種變色微膠囊的變色材料一般稱為變色粉:它由隱色色劑、顯色劑和增感劑(減敏劑)組成,當溫度變化時,顯色劑釋放質子,隱色色劑吸收電子后就會變色,當然這個變色體系必須在一種特殊溶劑環境中才能變色,這些變色顏料經過包裹技術處理后,形成變色微膠囊、變色粉,才能投入正常使用.
2、對于貼花絲印工藝,變色杯變色原理:是杯子外側表面底圖案上面有一層特殊的微膠囊變色材料層(冷時狀態是深色,如黑色,深藍色,咖啡色等蓋住下面的圖案),加熱水、熱咖啡后,這層微膠囊結構發生物理變化,由冷時深色狀態變成透明,從而下面的底圖可慢慢很神奇地顯現出來.當熱水變冷時,微膠囊變色又由熱時透明狀態恢復成冷時的深色狀態.
3、對于熱轉印工藝,變色杯變色原理:杯子外側包裹著一層含有變色微膠囊的變色涂層,通常情況下,杯子看起來是深色,如黑色,藍色,紅色等;通過熱轉印烤制,熱轉印油墨滲入變色涂層中并形成圖案,冷卻的情況下,外側看起來是深色變色層和圖油墨形成的混合體深色.加入熱水后,變色層的微膠囊結構發生物理變化,由冷時深色狀態變成透明,從而變色涂層中的影像,慢慢很神奇地顯現出來,當熱水變冷時,微膠囊變色又由熱時透明狀態恢復成冷時的深色狀態.對于保溫杯,變色杯原理和水轉印差不多,多了個夾層,可以保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