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成分包括如下五大部分:
(1)油料:包括干性油和半干性油,是主要成膜物質之一。
(2)樹脂:包括天然樹脂和人造樹脂,也是主要成膜物質的一部分。
(3)顏料:包括著色顏料、體質顏料和防銹顏料,具體品種相當繁多,為次要成膜物質。
(4)稀料:包括溶劑和稀釋劑,用來溶解上述物質和調劑稠度,為輔助成膜物質。
(5)輔料:包括催干劑、固化劑、增塑劑、防潮劑。也屬于輔助成膜物質。
1.1掌握涂料應用要求
涂料配方設計應堅持以涂料產品應用技術指標為切入點,以滿足應用要求為目的。在從事涂料配方設計時,必須牢記涂料產品應用性能,采取達到應用性能的措施,如深入用戶單位調查、交流;有的放矢地確定涂料應用技術指標;了解涂料性能指標間相互影響(如高耐磨性涂膜應降低涂膜表面磨擦系數與提升涂膜硬度相結合;涂膜的豐滿度不同于涂膜的光澤等);被保護底材,涂料固化條件,涂裝技術及施工方法等都是涂料應用要求內容。
1.2涂料檢測標準與產品確認
開發涂料新產品時,開發者與涂料配方設計師應共同商定執行的涂料檢測標準,產品驗收方法及確定產品達到要求的應用指標,作為新產品驗收考證依據。當涂料檢測標準無法與實際應用性能相吻合或標準中的指標與應用性能無關聯時,應與供應商、使用單位協商修訂驗收指標和方法;也可采用已知的實用涂料產品作參比試驗,最終確定新開發產品是否符合預測應用技術要求。必要時,對新開發的涂料產品要通過現場應用的試用考核,合格后再正式推向市場。
1.3涂料配方設計路線
用戶提出開發任務時,可能包括多個應用技術指標,配方設計師應將全部應用技術指標認真分析、分清主次、確定主要指標(通常對完成配方設計起關鍵作用)。并兼顧次要應用技術指標,避免影響涂料整體功效。特別要正確處理和解決相互矛盾或影響的應用技術指標,如涂膜的交聯密度與柔韌性、涂膜的親水性與防水性、涂膜耐蝕性與裝飾性等都是配方設計技術路線應均衡考慮的關鍵技術。在制定涂料配方技術路線時,應注意以下兩點。
(1)確定成膜物及固化體系。成膜物是涂膜網絡結構的基礎構架,應根據涂料應用性能、使用環境及壽命,確定可以供選擇的成膜物類型與品種,根據被保護底材特性與涂裝要求,確定涂料固化體系及成膜方式。(2)確定主要技術措施。選擇涂料組成要素;確定合理的顏填料體積分數;驗證各組分對涂料性能的貢獻,強化主要應用技術指標;對配方組成進行優化調整,突出涂料特性;模擬應用環境,全面考核涂料應用性能。
1.4涂料配方設計的內容
通常,色漆配方設計的主要內容有基料類型選擇、顏填料品種選擇及PVC值確定、助劑匹配、溶劑確定、基本配方和生產配方確定等。環境友好涂料配方設計還應注意以下內容。
(1)改進、提升現有產品性能。涂料配方設計師應在保留原產品已有性能基礎上進行再創造,使涂料適應環保的要求。值得提示的是:在改進現有涂料產品的配方設計中,應避免同質競爭、墨守成規;沖破舊框架、開辟新途徑、實現產品創新。(2)開發適應性配套化涂料。不同應用領域及不同的被保護位需要采用不同的涂料品種及不同的保護方法,因此在實際上不可能任何領域及被保護部位都能采用同一涂料品種。涂料配方設計師應開發適應性好的配套系列化產品,防止在應用中的“張冠李戴”現象。(3)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涂料,避免仿造或“克隆”模式。首先,涂料產品性能突破應以創新理念和創新技術為先導,新的成膜物、顏填料的發現與應用研究,助劑開發利用等,是開發新型涂料品種的前提與基礎,配方設計師應樹立創新思維,采用創新技術,啟動靈感與智慧,創造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4)基材及其表面處理。涂料配方設計者應特別注意涂料成膜后與被保護基材(或稱底材)間的粘結性,基材的材質不同,選擇涂料體系也應不同。(5)涂料使用環境。環境因素在涂料的選擇上非常重要,是干燥還是潮濕;是室內還是室外;是腐蝕環境,還是通常的大氣環境;是南方氣候(光照充足多雨)還是北方氣候等,均直接影響著涂料體系的選擇。涂料配方設計師應將涂料使用環境作為選擇涂料品種的依據之一。否
所謂高性能涂料是指該涂料的各方面性能或某些特定性能比較高,例如耐候性、耐外力物理損傷性、耐化學腐蝕性、裝飾性能(光澤度、豐滿度等)、附著力、硬度、柔韌度等性能比較高或符合某方面用途的性能比較高。